別人是為了賺錢學管理,我是為了不再崩潰。
從那次尺寸做錯、帳務炸開的災難開始,我才開始打造出一套真正能「撐住自己」的數位系統。
這篇不是回憶錄,是我實戰中整理出來的一套避坑心法與系統思維,你可以直接帶走用在自己身上。
工地那天,我決定「不能再靠自己硬撐」
那是一場三案同開的案子。我試圖靠腦袋記住所有進度與細節。直到有一天到現場,磁磚全貼錯,是高單價指定款,重做、延工期、賠材料,壓力瞬間炸開。
那天晚上我打開筆電,發現我連完整的報價項目都沒對齊,帳根本兜不起來。不是我不努力,是根本沒一個能撐住這一切的架構。
我開始重新審視:
是不是我該停下來,建立一套「可以承載專案複雜度」的流程,而不是繼續當唯一知道全貌的那個人?
工程業不是不能改,只是沒人把流程說得夠清楚
我不是科技人,但我從工程現場一路折騰到數位系統,ERP買過不只一套,加起來破百萬。有用也有踩雷,後來我才明白:
你不能期待一套工具直接解決你全部的問題,你要先定義「自己要的是什麼流程」,工具只是來實現它。
我後來做的事很簡單,但很有用:
- 把進度、預算、人員整合成 Notion 面板,一眼看清狀況
- Notion建表單,每天現場自動回報,直接匯進資料庫
- 用 n8n 做異常預警,只要進度落後或支出超標,就自動提醒
- 把每個新人會卡的地方,寫成 SOP,三天內就能跑起來
一開始只做一點點,但慢慢的,公司開始不再只靠我一個人撐。員工能接手,進度能追蹤,問題能預警,整間公司的節奏開始有了自己的呼吸。
我發現問題不只是效率,而是這個產業正在失去人
後來我想更深一層:為什麼越來越多年輕人不願意進現場?
不是因為怕吃苦。是因為他們看不到流程、看不到標準、更看不到自己三年後會是什麼樣的人。
我們這代人可以靠硬撐熬過來,但下一代不會。如果我們不把經驗、流程、邏輯整理成一套「可視化的成長路徑」,我們根本沒人可以交棒。
從那時起,我就決定不只是幫自己做系統,而是打造一種可以複製的邏輯:一個人可以從零開始,在三天內接上節奏,在三個月內獨立作業,在三年內能夠接班。
這不是夢,而是只要你開始建第一套流程,就會發現完全做得到。
系統的本質,不是自動化,而是「讓人有空間成長」
當你不再需要每天親自處理每件小事,你才能有時間去思考:
- 這個案子怎麼優化?
- 團隊的潛力在哪裡?
- 下一步該走到哪裡?
我不是靠技術撐場面,而是靠邏輯整理工作,把混亂變成結構,讓一間原本靠我硬撐的小團隊,慢慢變成「誰來都能運作」的穩定團隊。
如果你正在經歷我曾經經歷過的那些混亂:
- 案子一多就失控
- 沒人能接手,每天都靠你救火
- 新人學不會,員工一直換
- 預算對不起來,資訊散落各處
那你可能也到了「該停下來整理系統」的時候了。
我走過這條路,才知道自己原來不是不會管理,只是從來沒人告訴我有更好的方式可以選擇。
你不需要很會寫程式、不用上課學兩年,也可以從一個 Notion 表單、一個 LINE 通報機制、一個 Google Sheets 預算表,慢慢把事情理順。
走這條路沒有多厲害,但真的會比較不累。而且,一旦你走上來,就再也不會想回頭。
如果你正卡在某個流程不知道怎麼開始簡化,我可以分享我怎麼從「一團亂」開始做出屬於自己的第一套數位系統。不為了炫技,只為了活得下來。
留言或私訊我,聊聊你的困擾,我不會推銷,但我可能能幫你少繞幾年彎路。
數位轉型,不是為了跟風,而是為了不再靠「撐」過每一天
我知道你很忙,事情永遠做不完。
但正因為這樣,你才需要一套撐得住的系統。
我花了幾年、踩過無數坑、買過很多後悔的工具,
只為了能做出一套——「我不在,事情也能繼續往前走」的架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