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、八年前,我第一次認識 Jacky,那時他還是一位專做 LED 與水電施工的職人。
那時候的他,技術強、執行快,但也遇到許多傳統技術人員共同的難題──明明專業,但卻不懂怎麼讓客戶看見自己的價值。
這也是我長期觀察到的現象:
台灣有太多「做得好」的人,卻因為不懂行銷、不懂品牌,永遠被困在接案輪迴裡。
一、從「施工」轉向「品牌」:轉型的第一步是梳理思維
Jacky 找我聊的那次,我問他一個問題:「你想繼續當被動等案子的工班?還是想成為客戶主動找上的品牌?」
這個問題,讓我們的合作正式展開。
我先幫他全面梳理企業的 SOP 流程,從接案、報價、執行、驗收到售後,把每個環節的重複動作標準化,節省時間與人力。
接著,盤點現有資源──我發現他手上有許多 LED 商品、燈具與施工技術,這些不只是「材料」,而是能直接變現的「產品」。
於是我協助他打造蝦皮賣場,把產品、作品與服務公開化。
結果不到一個月,蝦皮就上線並開始穩定獲利。
這一步,不只是多了一個通路,更讓品牌開始「被看見」。
二、導入數位工具:讓團隊從混亂走向可控
但品牌成長不只是上架商品那麼簡單。
我幫他導入了一套完整的數位化管理系統,核心工具包含:
- Notion:建立企業知識庫與專案管理系統,從設計流程、施工進度到客戶資料統一管理。
- ChatGPT:用於撰寫商品描述、行銷文案與客戶回覆,大幅節省時間。
- Canva / Midjourney:協助產出封面照片、形象照與提案素材,提升整體視覺專業感。
這些工具讓他們的團隊從原本每天被文件追著跑,變成能用數據與模板快速決策。
當企業後端有秩序,前端自然更有餘裕去服務客戶。

三、導入短影片策略:從定位出發,讓內容更有方向
當企業基礎穩定後,我們開始打造他的內容策略與曝光體系。
很多人拍短影片沒效果,原因不是拍得不好,而是方向錯了。
沒有定位,就像沒有導航──再努力也會迷路。
在這個階段,我幫 Jacky 建立了完整的品牌內容定位與 IP 藍圖:
- 明確他要吸引的理想客群(例如:注重設計感與品質的屋主)
- 設定品牌溝通語調與風格
- 梳理可以拍成影片的題材清單:設計案例解析、光線搭配教學、裝修避坑指南、客戶前後對比故事……
確立方向後,我們協助他進行短影片拍攝與製作:
從分鏡腳本、拍攝現場指導到剪輯節奏、上字幕與封面設計,全部依照品牌定位執行。
這不只是「拍影片」,而是一套完整的IP 可視化工程。
讓觀眾不只是看到他的作品,而是認識他這個人、信任他這個品牌。
四、打造專屬的「企業漏斗」:讓客戶自動上門
在後端流程穩定後,我們開始著手設計企業服務漏斗(Service Funnel)。
目標是讓企業能自動化地吸引、教育、轉化客戶。
短影片只是開端,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流量轉化為客戶。
我們接著設計了屬於他的企業服務漏斗(Service Funnel),從影片到成交的每一步都有規劃:
這整套漏斗的目的很單純──
✅ 讓客戶更快理解品牌價值
✅ 減少銷售時需要花費的解釋力
✅ 讓成交變得自然又輕鬆
這套系統讓他從「被動等案子」變成「客戶主動來」。
現在,每支短影片都成了自動化獲客的「小業務員」。
如今,他們的室內設計品牌不只是穩定接案,更開始累積粉絲與回頭客。
五、我學到的一件事:從「工班」走向「品牌」,關鍵不在工具,而在思維
這次的顧問服務,讓我再次印證一件事:
專業不等於品牌,能被看見的專業才有價值。
很多傳統產業在轉型時,會先想「要不要做網站、拍影片」,但真正該問的是:
「我們的流程夠清晰嗎?我們的價值能被具體呈現嗎?」
只有當流程、工具與品牌三者合而為一,企業才有辦法穩定成長。
企業轉型不是從工具開始,而是從思維開始。
當你找對方向、建立系統、輸出內容,你就能把多年累積的專業轉化為品牌價值。
Jacky 從一名施工職人,蛻變為能整合空間與照明的設計師,靠的不是運氣,而是系統化的改造。
六、給正準備轉型的你
如果你也是在傳統產業裡奮鬥多年的專業人員,
正打算從 B2B 轉向 B2C,想讓品牌真正被看見,
我想跟你說:轉型的第一步,從整理你的流程與思維開始。
我可以協助你盤點現有資源、規劃品牌定位、導入數位管理工具,
讓你用最少的力氣,打造最有效的系統與品牌形象。
想了解如何打造屬於你的「企業漏斗」與品牌系統,歡迎與我聯絡。
──Raytio Ray
數位轉型與品牌策略顧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