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還沒意識到 —— 我們已經擁有一個比絕大多數人聰明的 AI。
我說的不是那些幫你寫公文、搜集資料的工具,而是真正能「改變你大腦運作方式」的存在。
這件事帶給我的震撼,比當年第一次用 Google 還要大。
AI 的智識高度,已超越大多數人
你可能覺得我在誇張。但任何一個深度用過 GPT5 或是 O3 的人都會認同:它太聰明了。
它可以把量子物理的核心概念,用來解釋創業團隊裡的決策混沌,甚至能和最新的管理學理論對話。這不是「蒐集資料」,而是真正幫你生成新的思維框架。
有一次我和朋友討論「遠端辦公是否會成為長期趨勢」,我們各說各話。但當我把問題丟給 AI,它立刻調動了社會學、行為經濟學和企業案例,讓我突然意識到:這不是助手,而是一位思考上的導師。
隨時把握世界的最新認知
我們常聽到「科學界的主流看法」。問題是,它每天都在變化。
以前想跟上最新進展很難,因為資訊龐雜又專業。
但現在,AI 可以在幾分鐘之內幫你消化最新研究,還能用淺白的語言說清楚。
就像追美股,你雖然不是專業投資人,但至少能知道「哪家科技公司最新財報表現如何」,而不是還停留在「蘋果一定永遠領先」這種說法。
我試過讓 AI 幫我釐清「區塊鏈到底還有沒有未來」,結果它幫我整理了最新的監管動態、主流金融機構的研究報告,甚至拉出過去兩年的市場數據,並指出了真正的爭議點。那一刻我發現:只要你肯追問,你的理解可以快速逼近專家水準。
與 AI 的互動,正在重塑你的思維
閱讀改變了人的大腦,短影片也能改變大腦。同樣的,AI 也會。
不同的是,這不是被動接受,而是主動互動。
我經常和它對話。每一次,我都會捕捉一個亮點,繼續追問;我會拋出自己的想法,尋求它的回饋。這是一種「高頻率 sparring」,讓我對高價值資訊越來越敏感,對陳詞濫調越來越不耐煩。
有一次,我問 AI:「未來十年教育最大的變革是什麼?」
它先給了我一個「數位化」的標準答案,但我不滿意,繼續追問「有沒有更深的洞見?」
最後,它從人口結構、學習成本下降,以及知識獲取去中心化的角度,構建了一個全新框架。
那一刻我很清楚:我的思維被迫走出了原本的慣性路徑。
比答案更重要的,是洞見
「正確」很重要,但久了會覺得無聊。
因為正確答案往往只是結束,而洞見才是開始。
洞見的價值在於,它能在模糊的地帶,給你一個有決斷力的主線。
它可能不完美,可能遺漏了細節,但它能讓你抓住本質。
我現在最常問 AI 的一句話是:「你還有沒有更深的洞見?」
這句話,常常能把對話推到更高的層次。
我的體悟
不要停在表層答案:AI 最迷人的地方,不是快速回覆,而是當你不斷追問時,它會一步步把你帶到更深的層次。
知識的邊界正在縮短:很多領域你以為需要十年專業訓練才能理解,但在 AI 的幫助下,一個普通人也能在短時間獲得接近專業的認知。
對話本身就是學習:和 AI 的交流,已經不是單向獲取資訊,而是一種思考上的「拉扯」。每次互動,你都會被推到一個新的角度,這種過程本身就是學習的加速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