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 業務擴展不失控的關鍵:從政策到 SOP 的四層架構指南 】
你知道嗎?很多企業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,反而會感覺越做越亂。
這不是因為他們不努力,而是因為他們在擴展業務時,常常忽略了從高層次的戰略視角來檢視整個運營架構。
結果,本來想做大,卻搞得一團糟,甚至可能因此失去控制。
要解決這個問題,你需要一套清晰的框架,把「政策」、「系統」、「流程」和「標準作業程序(SOPs)」這幾個概念好好區分開來。
它們真的不是同一件事,而是像蓋房子一樣,有著明確的層次關係。
只有理解了每一層的作用,並且按照順序建立起來,才能確保你的業務能夠擴展得有條不紊,而且你還能保持清醒的頭腦。
▋ 第一層:政策(Policies)— 戰略性原則與規則
首先,最頂層的是「政策」(Policies)。
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是企業的方向盤,它是一套指導性的原則或規則,決定了你企業內部可以做什麼、不能做什麼。
這些原則是受到你企業整體戰略方向影響的,它幫你指明了最終目標在哪裡,以及在路上可能會遇到哪些障礙。
記住,政策不一定會直接告訴你具體的行動怎麼做,但它所設定的指導方針,會影響到之後所有系統、流程和程序的設計。
舉個實際的例子來說,如果你確立了一項政策,就是要走「高品質、高價值,不以價格競爭」的路線,那麼這個政策就會明確地指導你的團隊,絕對不能去提供折扣或是搞價格匹配。
所有的系統和流程,都必須緊緊跟隨這個方向前進。
▋ 第二層:流程(Process)— 重複性任務的步驟
接著往下看,第二層是「流程」(Process)。
流程就是一系列為了完成某項任務而重複採取的步驟。
如果你發現某件事情在你的業務中做得非常好,而且為了持續獲得好結果,需要不斷地重複去做,那麼,這件事情就應該被文件化,並且轉化成一個明確的流程。
但是,這裡有個非常關鍵的點你一定要注意:在文件化流程並把它委派出去的時候,你必須確保這個流程是「職責依賴」(role dependent),而不是「個人依賴」(person dependent)。
這是什麼意思呢?
簡單來說,就是你不能過度地依賴某一個特定的員工。
不然萬一哪天這位員工離職了,或者發生了什麼變故,你企業的業務運行可能就會因此受到嚴重的影響。
所以,流程必須是綁定在「職位」上,而不是綁定在「人」身上。
▋ 第三層:系統(System)— 多元素的集合體
再往下一層,來到第三層,它是「系統」(System)。
系統其實是多個元素的集合體,這裡面包含了前面提到的流程、你所使用的技術工具、執行這些任務的人員,以及這些元素之間如何互動的「介面」(interfaces)。
系統的作用是去定義那些流程中沒有說明的具體細節。
比如說,流程可能只是籠統地說「要開會」,但系統就會進一步明確:我們用 Zoom 開會、由誰來負責執行銷售任務、會議具體在什麼時候召開等等。
系統中的「介面」,是指不同業務功能之間相互交接的那個點。
舉例來說,當你的行銷(Marketing)部門把潛在客戶的名單傳遞給銷售(Sales)部門時,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介面。
通常情況下,這種交接點會導致你的企業內部被劃分成不同的系統,比如行銷系統和銷售系統,因為這些交接點,其實就是不同系統之間的分界線。
▋ 第四層:標準作業程序(SOPs)— 精確執行指南
最後一層,也是最底層,就是「標準作業程序」(SOPs),或者簡稱為「程序」(Procedures)。
SOPs 提供的是關於「如何」(the how)執行某項任務的非常詳細的指示。
這與前面只說明「做什麼」(the what)的流程截然不同。
SOPs 必須做到既簡單又毫不含糊(unequivocal),這樣才能確保每個人在每次執行任務時,都能夠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去完成,從而確保最終結果的穩定性和一致性。
在程序中,應該清楚地說明執行這項任務的唯一方法是什麼、預期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,以及你該如何去檢查這些結果是否真的達成了。
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,標準作業程序(SOPs)實際上是把政策、系統、流程都整合進來,並且提供了人們執行任務時最精確的指南,最終目標就是為了獲得你所期望的理想成果。
▋ 整合視角:企業作為系統的集合體
企業本質上是系統的集合體,這些系統都受到高層次戰略(政策和規則)的指導。
從政策到流程、從系統到 SOPs,每一層都建立在上一層的基礎上,形成一個完整且可擴展的業務架構。
當你下次想要擴展業務時,請務必記得這個由上而下、從政策到 SOPs 的四層架構,它能幫助你建立一個完整且可擴展的業務藍圖,讓你避免在擴展的路上迷失方向。